2月19日上午,上海赴武漢醫(yī)療隊在虹橋機場集結,6家醫(yī)院513位醫(yī)護人員,分乘2架包機前往武漢,目的地雷神山醫(yī)院!
在他們中間,有3位“九三人”,他們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臟及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yī)師毛建強;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yī)師付明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yī)師張磊。
18日,社市委主委錢鋒代表社市委,分別聯(lián)系三位醫(yī)生,希望他們多多保重身體,做好安全防護,同時也感謝他們家人的全力支持。
下面是毛建強的采訪實錄。

毛建強(左二)與即將出征的同事們
“我們一直沒有動員報名,但是醫(yī)院都跟大家打了招呼,隨時待命。17日上午六點開始微信報名,到我這里就是六點一刻,雖然很緊急,但是我心理早就有準備了。”毛建強很淡定地回答。
說到出征前的準備,一如他平時沉穩(wěn)的風格,早晨為六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買好早點,為父母配好藥,再理了些衣物后趕往集結點。毛建強師從我國冠脈外科的奠基人之一蕭明第教授,“老師是一個非常沉穩(wěn)的人,在他的潛移默化之下,自己原本急躁的性格在慢慢改變。他處理緊急事件的時候,也永遠不慌不忙,游刃有余。我在拼命追趕他,但只能望其項背。”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申康委員會副主委、市一院支社主委、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嘉定分院執(zhí)行院長鄭亞群(右一)和九三學社社員、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副院長鐘力煒(左一)在機場為毛建強送行。
“醫(yī)生應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全力把事情做好。在疫情這么嚴重的情況下,許多醫(yī)護人員感染,我們有責任接力他們的工作,救治更多患者。”毛建強堅定的語氣下其實有顆柔軟的心,“我的心一直是過于柔軟,這么多年我一直嘗試讓心硬一點。有人跟我說不要過于投入,不用多與患者說話,但是我做不到,一有時間就會忍不住和患者聊聊,哪怕安慰幾句。”如今,看到這么多患者都身處病痛中,他又怎會置身事外。
“家里人知道我要去武漢,說不擔心是假的,但是人總要做點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我們當醫(yī)生的,在治療中幫助患者,看到他們擺脫病痛過上正常的生活,我就很開心。中國人有句俗語:不為良相寧為良醫(yī),其實,良醫(yī)都有一顆良相的心,濟世為人。”毛建強表示,走上從醫(yī)的道路,最初就是想做一些實實在在能幫助人的事。
高中時代的一部電視劇《希波克拉底誓言》影響了毛建強的一生。“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醫(yī)療劇。它讓我發(fā)現(xiàn),原來在距離普通生活這么近的地方,有如此神圣的光輝。它像是一盞燈,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指引我義無反顧地跑了過去。”
1992年,他考入上海醫(yī)科大學7年制班,入學時,朗讀希波克拉底誓言和中國醫(yī)學生誓言,他心底浮現(xiàn)的是“終于”兩個字,終于能有資格來做這樣一件神圣的事情了。“現(xiàn)在武漢那里重癥病人很多,所以現(xiàn)在正需要各個科室的通力配合,治病救人就是我們醫(yī)生的初心。”
面對接下來的困難,毛建強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從醫(yī)20多年里,他擅長冠心病外科治療、大血管疾病、動脈瘤、心臟腫瘤以及各類心臟微創(chuàng)手術。面對生命的逝去,他也曾感到過無望和沮喪;面對著當年僅僅三歲,開刀卻一聲不吭的孩子,在20年后為結婚來復查的時候,他又發(fā)自心底感到幸福和快樂……“心外科是一個很復雜的專業(yè),我是個固執(zhí)的人,患者有什么問題我一定要盡全力去解決,我是在無助、無望中千錘百煉,也在幸福、快樂中感受生命的寬度。”

毛建強與妻子合影
要出發(fā)了,毛建強跟孩子們告別,兒子天真地說:“爸爸要去武漢抓壞病毒了。”女兒問了他什么時候回來,默默地在日歷上做了倒計時。“想到家里的重擔都壓在我妻子身上,有些不忍,她的壓力挺大的,我父母年紀大了,她父母又身體不好,但是就是這樣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因為她是最了解我的人。”他平靜地說。
“我想去平常地上一天班,我想平常地過一個周末,然后重新體味一下過去的每一天、每一天,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么重要的這么珍惜的平凡的生活,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可貴。”這是在武漢的鐘鳴醫(yī)生接受采訪時的一段話。
我們的普通日子,因為他們,被守護。而他們原本可以和我們一樣,簡單地生活,卻選擇了出征。
致敬每一個莊嚴宣誓在這一刻保衛(wèi)我們的人!還有無數(shù)報名出征的人,你們一樣值得敬意!(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宣傳部 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