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甲殼動物學會(The Crustacean Society, TCS)理事會近日將該會2007年“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The Crustacean Societ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TCSAER)”,授予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瑞玉。該學會主席、美國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Jeffrey D. Shields博士派特使,國際甲殼動物學會聯(lián)絡官,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Brian Tsukimura教授專程從美國赴青島為劉瑞玉頒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于10月22日為劉瑞玉舉行了頒獎儀式。此次劉瑞玉獲獎,也是亞洲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這是我國甲殼動物學研究工作者的驕傲,也是對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鼓勵。
劉瑞玉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他埋頭于甲殼動物學和海洋生物學研究半個多世紀,為海洋學科的發(fā)展和有關資源開發(fā)做出了顯著貢獻。劉瑞玉在多年甲殼動物學系統(tǒng)調查研究基礎上,較全面地了解中國近海的蝦類、蔓足類、糠蝦類、口足類的種類組成、地理分布和區(qū)系特點,發(fā)表研究論文70多篇,完成專著5卷,填補了我國糠蝦類、蔓足類的研究空白,發(fā)現(xiàn)了40多個新種和3個新屬。他的《中國北部經(jīng)濟蝦類》專著于1958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南海對蝦類》一書,1999年獲山東省優(yōu)秀科技論文獎一等獎;中國蔓足類區(qū)系研究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劉瑞玉首次搞清對蝦生活史,推動了人工育苗和養(yǎng)殖研究。他對蝦類幼體與仔蝦期的形態(tài)學比較研究,為科學地研究對蝦類種群補充規(guī)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劉瑞玉多年從事海洋底棲生物生態(tài)的研究,是我國這一分支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劉瑞玉曾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政協(xié)第四屆常委,第八屆委員。他歷任九三學社山東省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委,第三屆委員會名譽副主委;九三學社青島市第六、七屆委員會副主委,九三學社青島市第八屆委員會主委,第九屆委員會名譽主委。
國際甲殼動物學會杰出研究貢獻獎是終生成就獎。該獎授予長期從事甲殼動物學研究,并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與貢獻方可獲得。該獎不定期地進行推選,設立25年來,先后有國際著名海洋十足類學研究專家、引領國際真蝦類研究長達70年的美國施密森研究院國家自然博物館的F. A. Chace, Jr. 博士(1985年獲獎),國際著名甲殼動物形態(tài)學、系統(tǒng)學和生物地理學家、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Robert R. Hessler博士(1997年獲獎)等19位國際知名甲殼動物學家獲獎。從獲獎者所在的國家分布看,除一位是澳大利亞科學家外,其余獲獎者均來自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