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歷史煙云,經過時光洗禮,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攜手奮進八十載,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奏響華美樂章。
在九三學社創(chuàng)建80周年之際,九三學社4位社員代表接受《中國統一戰(zhàn)線》雜志、中新社聯合采訪,回顧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共進的奮斗征程,分享雙崗建功的心聲感悟。
因時而生的紅色基因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劉曉梅
九三學社的創(chuàng)建,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統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和感召。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劉曉梅說:“抗戰(zhàn)后期一批進步學者在重慶發(fā)起民主科學座談會。1945年9月3日,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更名為九三座談會,后改稱九三學社。‘九三’指抗戰(zhàn)勝利的日子,帶有政治性;‘學社’帶有學術性,利于團結知識分子加入。”
回望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共經風雨、團結合作的80年歷程,劉曉梅分享了兩個故事。
1945年,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期間,接見了許德珩勞君展夫婦。聽到許德珩夫婦介紹在重慶發(fā)起座談會的情況后,毛澤東很高興。他勉勵許德珩夫婦,要把座談會搞成一個永久性政治組織。許德珩擔心人數太少。毛澤東說:“即使人數少也不要緊,你們都是有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經常在報上發(fā)表意見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作用嗎?”這給了他們巨大支持和鼓舞,對九三學社的正式成立和未來發(fā)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1986年,九三學社社員王淦昌、陳芳允和另兩位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fā)展我國的高技術。鄧小平兩天后批示“宜速決斷,不可拖延”。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論證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綱要》(即 “863計劃”)。“863計劃”的實施對我國高科技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劉曉梅表示,新時代新征程,九三學社的重要歷史使命就是,團結廣大社員及所聯系的知識分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貢獻力量。我們將始終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慶祝九三學社創(chuàng)建80周年為契機,傳承弘揚愛國、民主、科學優(yōu)良傳統,進一步夯實多黨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進一步緊扣中心大局獻計出力,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
科學報國的精神底色

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春英
回望九三學社誕生至今的風雨來路,九三學社從成立之初就堅守的核心精神薪火相傳。關于這種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凝結為“愛國、民主、科學”的宗旨內核并傳承至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春英說:
說到九三學社的精神底色,我首先想到的是青海221基地和四川綿陽的兩彈城。作為我國曾經的核武器研究基地,鄧稼先、王淦昌等九三學社先賢與2萬多名研究工作者一道開啟隱秘而偉大的征程,“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用畢生心血改變了共和國的命運。每每談到這些人,我都會想到《左傳》里的一句話: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從抗戰(zhàn)時期許德珩、潘菽等先賢高舉“科學救國”旗幟,到今日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民生持續(xù)建言發(fā)力,這種精神始終貫穿其中。
作為后輩九三人,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認為應當做到三點,一是傳承精神,深耕專業(yè)。將個人專長與國家需求結合,在科研、教育、社會治理等領域腳踏實地,延續(xù)九三“科學報國”的基因。二是擔當作為,善于履職。年輕社員思維活躍,應深入調研,通過社情民意信息、提案等渠道,發(fā)出理性建設性的聲音。三是守正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在數字化、全球化背景下,以創(chuàng)新思維拓展參政議政形式,利用新媒體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九三學社的薪火相傳,需要年輕一代既做傳統的守護者,又做新時代的開拓者,摒棄浮躁、厚積薄發(f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九三力量。
以科技底色詮釋初心

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宋坪
進入新時代,國家對參政黨提出了更高要求。九三學社在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發(fā)展、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開展了諸多特色工作。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宋坪說:
我的父母都是航天人,我從小讀著王淦昌、鄧稼先的故事成長起來。我無法抑制我對這個黨派的熱愛與崇敬,2012年,我加入這個群體,并一直以我是九三學社社員而驕傲。
成為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以后,我有機會多次參加九三學社中央科學座談會和黨派調研。尤其是近幾年,九三學社中央通過整合科技領域資源,將參政黨的專業(yè)優(yōu)勢與國家戰(zhàn)略需求相結合,在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政策完善、破解科技發(fā)展瓶頸、凝聚社會創(chuàng)新共識等方面發(fā)揮了獨特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廣大社員不僅建言獻策,更以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深入一線,力求提出的建議有數據支撐、有現實針對性,以實際行動踐行責任與擔當。
宋坪說:九三學社的精神是愛國、民主、科學,這份精神不是鐫刻在墻上的標語口號,而是每一位九三人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出來的。在新中國成立時,九三學社響應號召,參與政協會議,為建國出謀劃策;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九三人積極投身各種改革和建設,發(fā)展科技、衛(wèi)生與教育事業(yè);現在,九三人圍繞國家戰(zhàn)略布局建言獻策,民主監(jiān)督,參與社會服務。未來,我們也將繼續(xù)深入調研,為推動我國科技強國建設貢獻九三智慧和力量。
多黨合作促雙崗建功

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huán)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陳利浩
作為參政黨,九三學社在科技攻關、教育改革、民生保障等領域,腳踏實地踐行“建言建在點子上、出力出在關鍵處”的使命。關于這些實踐背后的協作邏輯,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huán)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陳利浩說: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就是要把每個參政黨所代表的各階層人士的智慧凝聚起來。做執(zhí)政黨治國理政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這是參政黨的核心價值所在。
2008年初,作為珠海市政協委員,陳利浩在珠海提出申辦低碳經濟示范區(qū)的建議。九三學社中央高度重視,組織了國內外專家在廣東的深度調研。經過調研,關于低碳發(fā)展的戰(zhàn)略、政策和機制的建議轉化成為九三學社中央提交全國政協的提案。九三學社中央此后連續(xù)幾年都圍繞低碳主題展開調研。陳利浩連續(xù)四年成為全國年度低碳人物,2021年被評為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先進個人,《中國統一戰(zhàn)線》雜志用“低碳先鋒”一詞做了深度報道。陳利浩說,如果沒有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和中國共產黨對于多黨合作政治制度的高度重視,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議是不可能取得這些效果的。
結 語
未來,九三學社將繼續(xù)弘揚“愛國、民主、科學”精神,持續(xù)凝聚科技界知識分子的智慧與力量,以更精準的建言獻策、更務實的參政行動,深度融入科技強國建設的時代浪潮。繼續(xù)踐行參政黨使命,為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突破、民生福祉改善貢獻更多“九三智慧”與“科技力量”,在新時代的強國征程中書寫更加堅實的履職答卷。
(來源:中國統一戰(zhàn)線雜志 文/本刊記者 靳賢鋒 通訊員 孔瑤竹 圖/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